我渐渐的能够感知到一件事实。是成年人,的的确确是能够比未成年人的心性更坚定。悟性更高。可能是由于额叶发育成熟,又或是心理上的成熟,成年人不会更容易的被人的情绪所控制。通过理性的分析来解决目下的问题。这种无论面对任何时候的沉稳和冷静,是一种难得的财富。人的情绪稳定程度也与激素水平和血糖水平相关。早晨刚起来时,处于一个相对稳定,理智而清醒的状态。快要入睡前,情绪已经开始奔涌,容易做出不够理智的决定。这也是情绪崩溃,往往发生在深夜的原因,也就是很多人说睡一觉就好了的原因。

我们自诩为有灵魂的物种,但灵魂却与各种物质息息相关。很多人,穷其一生,也没有好好地思考过 "物" 与 "我" 之间的关系,这是一件让人沮丧的事情

有人问,人之一生,穷极追寻的是什么?苏轼早已给出了回答。唯江上之清风,与山间之明月,耳得之而为声,目遇之而成色,取之不尽,用之不竭,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,而吾与子之所共适。为什么苏轼能够发出这样的回答?我以为他恰恰是洞晓了人的真心。人是物质的动物。却不因物质而活,而因内心的感受而行动。人以为追求物质能能使自己的内心达到充盈,是走向了南辕北辙的道路。人只知好的物质能给自己好的感觉,这感觉来自哪里或从何而来却不去想。其实只是来自新的体验,可以说人生命的本能就是近乎是寻找新的体验。但许多人都错误地高估了寻找体验的难度。将体验的阈值不断的拔高,以为只有更宏大的物质才能使自己得到更深的体验。但体验这件事情本身不来自于大,而是来自于小,来自于入微。来自于细致的观察。当你见到一朵花盛开,一片树叶飘落,一阵轻风拂过脸庞时。心底所升腾上来的这种感觉,又当是什么呢?可以叫它美,也可以像日本人一样将它命名为物哀,这才是人的至理啊。是人穷极一生想要追寻的东西。苏轼也正是明白了这人生的至理,才拥有如此豁达的情怀。孔子为何赞同曾点的 "暮春者,春服既成,冠者五六人,童子六七人,浴乎沂,风乎舞雩,咏而归"?因他也明白,这世间的真理不在于外,而在于内。孔子和苏轼不约而同的提到了风。风无处不在,却又无形,只有你细微地去感受,才会发现它的存在,也正如这至理,只有去细微的观察与感受。世间的万物。都蕴藏着无穷的信息,只待用心去体会。

更新于

请我喝[茶]~( ̄▽ ̄)~*

longyu 微信支付

微信支付

longyu 支付宝

支付宝

longyu 贝宝

贝宝